久久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久久小说网 > 八卦史记故事 > 第19章 周朝(二)

第19章 周朝(二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说到姬昌,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说说他的祖母太姜和母亲太任。

太姜据说是有邰氏的女儿,有邰就是后稷当初的封地那片区域。应该是古公檀父迁都之前的旧都的氏族家的女子。

《列女传·母仪传》记载:太姜者,王季之母,有台氏之女。大王娶以为妃。生泰伯、仲雍、王季(这里说三个儿子都是她生的)。贞顺率导,靡有过失。大王谋事迁徙,必与。大姜。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。”

大家品品,感觉这个记载的重点还不是她生了几个很有出息的儿子,重点是“大王谋事迁徙,必与。”太姜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参知政事的,有足够的政治地位。所以太姜的儿子继位几乎是必然的。如果古公檀父的前面的两个儿子不是太姜生的,只有季历是太姜亲生的儿子,那么那两位哥哥逃亡也是理所当然的了。

下面说季历的妻子,姬昌的母亲太任。太任是商朝末期贵族挚任氏的二女儿,生性端正严谨、庄重诚敬,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。

嫁给季历后,太任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,非常孝敬婆婆。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,宫廷上下肃穆祥和。太任怀孕的时候,眼睛不看不庄重的场景,耳朵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,嘴里不讲傲慢自大的语言。从不歪着身子睡觉,也不偏斜着坐、跛着脚站。切割的形状不合乎规则,气味不好的食物不吃,摆放位置不正的席子不坐,夜里就让乐师朗诵诗歌。姬昌生下来就非常聪明,举一反三,教一知十。人们赞叹说,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。就连古公檀父说:“我的后代如果有能成就大事的人的话,应该就是昌吧。”有这样的祖母母亲,母族支持跟得上,教育又好,资质又高的姬昌,铁定的继承人。

季历在商朝去世后,姬昌继位。据说姬昌活了一百岁,联系到他在位五十年,那么即位时已经五十岁左右,应该是一位相当成熟的政治首领。

姬昌也就是后世说的周文王,他继承后稷、公刘的事业(努力发展农业生产,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),遵照(祖父)古公、(父亲)公季的制定的法则,笃行仁义,尊老爱幼。由于他能礼贤下士,为了接待士人,每天到中午还顾不上吃早饭,士人纷纷投奔他。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伯夷、叔齐,听说西伯善于敬养老人,一起投奔了他——因为时间不明确,不能理清其中的原因——是因为他们觉得能善待老人的国君值得投靠还是别的呢?那时候老人不是劳动力,如果撇去智慧,更像单纯的消耗者。

另外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鬻子、辛甲大夫等人也去投奔了周文王。可见周文王确实争取到了很多人的支持。

关于太颠、闳夭我没有查到相应的资料,我们简单讲讲散宜生、鬻子、辛甲大夫。

散宜生相关,早在唐尧时,散宜氏就已名扬史册,唐尧为取得散宜氏的支持,娶散宜氏之女为妻,可见散宜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。商殷王朝末期,兴起于西北的周文王有四友,其中一位就是散宜氏后裔散宜生,周文王、周武王父子因得到散宜氏家族的支持,最终灭亡商殷王朝。周以前,散宜是氏号,随着姓氏演变,散宜氏简化为散姓,因此散姓皆尊散宜生为始祖。

鬻熊是周文王姬昌的火师——官位,祭祀时持火之人——祝融氏的后代,是一位很有神通的大巫,陆终(颛顼帝的玄孙)第六子季连的后裔。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,文王把他当做老年师长。

后来周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,那时候鬻熊已经去世,鬻熊的儿子熊丽、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。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,子孙都以熊为姓,他的后代建立了楚国。

辛甲大夫是周初期的太史,当时负责掌管起草文书,策命诸侯卿大夫,编写史书,掌管典籍、天文历法、祭祀。据说他本来是纣王的大臣,曾经向纣王进谏75条,但是纣王不听,就跳槽到到周文王姬昌那里,被重用。

周文王这边的形式这么好,商朝的有些人就变得不安了。崇候虎(某些资料讲崇候虎跟文王不是一个时代,崇候虎是武丁时期的商朝的将领,曾经对周朝有过征伐与钳制,而武丁在祖己之前,最晚也应该是古公檀父时代的人,当然也不能排除同名同姓)就对纣王说:“西伯姬昌积善累德,这样持续的做好事,各位诸侯都佩服他,对大王你很不利啊。”

纣王听了,心里也不安,于是就把文王囚禁在羑里。辅佐文王的闳夭、散宜生他们这些人就很着急。于是他们就搜求有莘氏(伊尹的故乡)的美女、骊戎的彩色骏马、有熊国的九头驾车的马,以及其他种种珍奇异宝,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(善于奉承、爱财)通通献给了纣王。

想来费仲也没少从中获益,费仲就给文王求情。纣王见了美女连同这些东西很高兴:“这些东西,只要有一件就足以让我释放西伯了,何况还是这么多呢。”——话说纣王眼皮子好浅的感觉跃然纸上——因此释放了西伯,并且赐给他弓箭斧钺,让他能够有征讨西方诸国的权利。并且告诉文王说:“说你坏话的人是崇候虎。”

有人可能要说纣王这不是缺心眼吗?崇候虎还不是为了你好?我们站到纣王的角度去想一想,周文王之前一直老老实实替他打仗,后来被囚禁了也老老实实的待着,又贡献了若干珍奇宝贝美女,自己的宠臣费仲都给他说好话,或许纣王就真的有了“姬昌对我这么忠心,我不能辜负他”的想法。

周文王又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领土,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,纣王也答应了。

我前面说过我的猜测,美女奇珍对纣王来说固然重要,更重要的是土地。有了土地实质上是开拓了疆土,有功于社稷,而得了周国的地,削弱了周国的实力,再让他继续去打自己周边的敌人,还能为自己增加边疆的安全系数。

另外文王的儿子也老大不小了,(姬昌被囚放回周国的时候也已经九十高龄,他的儿子姬发就算排行第二,也不会很年轻),父亲去世登基稳定统治也不是什么大事。放周文王回去应该是最划算的做法。

当然,天子也不一定一直都能理智,不然也不会有昏君,更不会有亡国之君了。

周文王回到自己的属国,吸取了教训,不再明目张胆的做好事,而是偷偷的做——这跟后面的资料不符合,因为他直接称王了。前面刚答应把洛西之地贡献出来,回到家就称王了,虽然不是天子——但是诸侯们有事情还是不去纣王那里,来周文王这里请求裁断。

这不是邻居家谁和谁谁吵架了,是一个国和另一个国的争端,这种事本来应该是天子决定。但是纣王不被待见,所以他们来找周文王。由此,如果站在商王朝的角度看,周文王确实是一大威胁。

话说有一次虞国(据考证虞国是周武王封的,这里大约是指虞国地区的人吧 )和芮国(也是武王时期册封的诸侯国)的人,他们之间有官司不能解决,于是就跑到周国的领土,想让文王给他们断一断。结果进入到周国境内,看到老百姓耕地的时候都会把最好的靠近河的地方相互推让(如果这样做没有相应的益处——哪怕只是名声好也是益处——我是不大信的,老百姓吃喝住用的基本需求是固定的。虽然禹的时代也这样讲,或者是把河边的地方留给国家管理?这样的话更合理)。周地的风俗都是礼让年长的人。这两个地区的人还没有看到周文王,就觉得很惭愧,他们说:“我们这样相互争夺,是周国人所不屑的,这样还去让人家给断决干嘛?这不是自取其辱吗?让人家笑话。”于是就回去了,相互谦让,也不争夺了。

诸侯们听到这件事,都说:“西伯应该就是接受天命的君主吧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